
從認購綠債中學到的經驗
自從認購綠債到今天正式上市後,從中發覺原來由於債券第一天仍有機會跌破票面價,突然想到何不用它分散組合風險且可能還有利可圖呢。
事原我還是第一次見政府發的債券在首日竟掛牌時竟跌破招賣票面價的$100。若想在資產中加入一個年回報至少2.5厘的組合,從前的Mortgage link今天已沒有此回報了。但相反認購綠債卻可以逹到此等效果。
假設以50歲人士建議加入四至五成的債券年回報要有至少2.5厘。那麼1百萬便至少每年收2萬5的利息,又或是每月至少約二千元的收入。若是4百萬便是每月4千以上了。
而股票方面每年能產生出二萬五,加這個4千元便合共三萬元一個月。應該可做到之前學FIRE的退休目標。

以股票資產產生出的月現金流2.5萬仍是有點難度。第一股息不能像債券有保證。不能於這三年裡穩定地收取正現金流後,在放到期時把本金還清。
另一方面,若首日掛牌債價跌過票面一百元那就是折讓了。但可惜這個折讓仍未去到可以$90買到$100加2.5厘回報的吸引水平,否則就真的會去買更多了。
假設我想買入100萬債券,在折讓時買不就是有賺了嗎?
過往政府債首日從未遇過跌穿票面的,早知認購少一點然後在折讓時才買入心目中數量那便可做到提升債券比例的目標了。
總括來說在全班加息周期下,新出的債往往會因美債加息而影響其債價,這樣折讓的機會便出現。只要把握機會往往反而買到平債券來收息的呢。
現價買不算吸引
見到政府綠債二五零五的價格下跌,自然有人會諗撈貨有無着數,這要考慮買入並持有至到期時回報——孳息率(Yield to maturity)。假設派息會維持2.5厘去計,因為香港今年5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只升1.2%,較4月的1.3%低,雖然剔除政府單次紓困措施影響,5月基本通脹率為1.7%,但離2.5%都差一定距離。
想買等93元或以下
從上表可見,假如債價不斷下跌至95.5元的話,孳息率會超過4厘,但都未見好吸引。不過,假如再跌至93元或以下,孳息率就會超過5厘,就已有一定吸引力。另外,要預聯儲局今年可能再加1.5厘至2厘左右,之後才再看美國通脹數據判斷加息情況,所以如果想買,都應等在93元或以下。
再者,目前不少細銀行加定存息搶客,有小型銀行一年期港元定存都已有2.85厘,加上無手續費,所以目前以98.4元買入孳息只有3厘不算吸引。
然而,相信政府綠債二五零五即使面臨沽壓都好,但價格會跌穿90元的可能性應該很低,因為在90元的孳息已超6厘。如果真的出現,只有聯儲局不停大幅度加息,這樣不單債券,股票價格應已跌得更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