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我們家的新博客平台
女兒正式步入考試期,所帶來的壓力自然不少。昨晚和大女兒和太太因吵架賭氣而入了睡房和我傾訴時,發覺她提出了一個相當有理的論點是我所忽略的。
自下午放學回來後,吃完中午及洗澡後便開始和補習老師長達三小時的補習溫習考試內容。好不容易完成了便開始晚餐時間,沒多久太太便回來。
女兒用膳時看手機,到太太回來後大家便再開始溫習。按她說其實也沒多看太久太太便又要她重新溫習過之前的東西。
我下午時去了跑步及理髮,回來後洗完澡太太便用我和大女兒溫習古詩文,我發覺6個文言文詞語她已記得5個相信最後一個臨場前再溫一下便可。
另一個更頭痛的是小女兒,大家為她化了花名為「小懶蟲」。但其實我很清楚她不是懶而是害怕學校的課本。
小女兒對科學常識有相當的興趣,可惜的是英語對二人成了最大的挑戰和壓力。我理解是平時太少看或聽英文媒體以致很難可以掌握得好。
加上現在的課程把英語學習變得一點也不有趣。小朋友想接觸的媒體又因演算法關係只接觸到廣東話或普通話的內容,這樣環境又怎會學得好外語呢?
我一直希望,透過正面教育幫助二人在學習裏找尋樂趣。問題是如何可為二人建立好雙語水平呢?有那些遊戲或視頻可同時兼顧兩邊呢?
今天看了一段專欄文章給了自己一個提醒,或許這也是我們家將來如決定移民的一個原因吧。
育兒心得——家長重成績名次過度管教或變質成「操控」專家:應尊重個人發展
經濟日報 2023年11月16日號 親子篇
甫為子女開學事宜煩惱,又要準備為測驗及考試季節「頭痕」,父母可謂盡心盡力為子女打點一切。香港教育文化價值觀根深蒂固,以前用以形容香港家長的『直升機父母』、『虎爸虎媽』其實從沒消失,只是被正常化,成為了『望子成龍』的手段。但卻忽略持續過度操控子女的問題,隨時適得其反,嚴重甚至會影響子女成長。
看重績效主義 或令子女價值觀現偏差
小朋友踏上「起跑線」一刻,父母已用盡方法助小朋友先拔頭籌,「排長龍」申請傳統名校、接連的補習班、興趣班,希望小朋友不論課堂內外,都能盡善盡美,「踏上頒獎台」。不少香港父母過於著重績效主義,一切以成績、名次為先,反而容易令子女出現價值觀偏差:「認為考試測驗沒有100分、名次不達首3名,便會被父母責備,縱使成績有所進步,亦不會獲稱讚。這些想法會容易令子女產生習得無力感,即「躺平」,覺得自己如何也不會得到父母讚賞,久而久之子女再不會用心學習,甚至或出現反叛行為以作對抗。」
「一言堂」難培養子女忍耐力、解難能力
在成績以外,子女的品行也十分重要,香港家長常以行為及心理操控的方式管教子女,或弄巧反拙。「行為操控包括家長單方面為子女訂立嚴格規則,如溫習時間、門禁時間、嚴禁戀愛等;至於心理操控則指父母樹立權威形象,如一鎚定音、強調長輩地位、灌輸『食鹽多過你食米』等想法,令子女即使不同意也不敢違抗。然而,一旦子女長期處於這種操控式管教,會令他們失去自我解難的能力,甚至當父母不在身邊,他們便會失去忍耐力,沒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嚴重影響子女的成長及待人接物。
子女=父母?應尊重子女個人發展
望子女成才,無疑是父母的最大寄望,但子女也是獨立的個體,家長不應將過往自己未能達到的事情或目標,加諸子女身上。如為子女安排所有活動、日程,以「製造」一個理想中的自己,卻忽略了小朋友的意願,可能致反效果
子女為不令父母失望,甚至得到父母讚賞,會盡力達到要求,令壓力增加,惟卻不能向父母訴苦,故只能抑壓自己,嚴重的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等症狀。
曾有一名重讀中三的女學生因被診斷有特殊學習需要而需輔導,但女學生就讀傳統名校,卻及至中三才被發現有特殊學習需要,代表她曾付出極大努力才能隱藏至今。在首次心理輔導過程中,女學生已不停流淚,原來父母一直向她進行灌輸「讀唔到書就無用」的思想,導致過度壓抑令壓力倍增,由此可見父母想法的影響極大,父母應與子女保持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儘管近年流行西方及正向教育,希望發掘小朋友的強項、鍛鍊品格能力等,但張先生相信,本港風氣難以一時三刻被改變,而且當大家仍著重成績、採取操控式管教時,自己也會被「同化」,此屬人性複製,是一種社會現象。張先生建議:
父母宜按子女的個性和好惡,尊重他們的意願及發展,而不是盲從家長自己的想法,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幫助、讚賞等,才可真正幫助小朋友。
【爸媽必Follow】全新TOPick親子IG現已推出!立即睇︰https://bit.ly/3BN0C4s
11月是小學測考季,TOPick推出中英數常免費試題下載區,立即下載免費試題備戰測考:中英數常試題
看完內容後,逐漸理解小女兒所面對的壓力。明白現在的教育制度不適合她,以致不能發揮她的所長。
那為何和移民有關?
若我們仍留在香港生活,將來她們二人的成長便要接受這個競爭式的社會制度才可。也就是說,小女兒有可能永遠也不能發揮她的潛能,永遠也給社會壓下去。
我和太太也很想幫助她們,可惜我們二人今天也是在這種制度下的工作環境裏面生活。像我自己,每個月要達到一定的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要求,這種要績效為原則便是我們壓力的來源了。這不就正正和女兒們所面對的教育制度下對成績要求一樣嗎?
考試沒A級以上便升不到Band one的中學。升不到這類型的中學,便更少機會接觸以英語教學的環境令語文水平進一步規限起來。這便會影響將來長大出來工作的選擇。
等一等,這是何來的歪理!
小時英語水平不好,長大後不一定代表不能追回。重點是個人學習的態度。只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而付出時間心力去學習追回。長大後才學外語可能會更好也說不定呢。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出來職場後才學習普通話的。現在需不至於相當流利,但和說普通話的人交流時,仍可和他們溝通得到。而我學習普通話的推動力和方法,除了上課學習外,便是透過聽歌看普通話的媒體作訓練的。
看來學好一樣技能,重點仍是自己的學習態度。只要自己覺得在那方面有不足之處,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和多鍛鍊,自己總會在這方面有所進步。
而我們作父母的,就是像一個教練般引導孩子們認識自己去培養自己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將來留意到自己在那方面有所不足,然後自我去學習和鍛鍊。
這樣,我們看來必須要調較自己免跌入屬世的觀念制度。否則便會忘記初衷和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了。
而如這個社會制度容不下的話,相信到時選擇移民便是唯一出路。
我們是基督徒,聖經常提醒我們只是客旅不屬於這個世界。或許這正正是我們要教導下一代的真正觀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