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來到我們家的新博客平台
我在母會證恩堂曾試過兩次的退修經驗,每次都會對自己信仰及靈命成長帶來一定的幫助。來到馬靈後,幾年間因為社運和疫情影響下,退修還是第一次在一處名為休谷的地方的共享空間進行。感覺真的很特別呢!
休谷的主人家周力宏牧師,是自在母會證恩堂時便已認識的牧者。他講道時會不時會問會眾Amen作尋求認同一起讚美神的道理。這點我特別有印象和欣賞這位尊敬的牧者。
今天在他事奉的教會休谷退修及培靈,再次呼喚起由母會時的一些反思和對教會的一些使命喚醒。
記得2019年我們還在母會證恩堂時,教會上下仍然為擴堂方向由選擇馬鞍山還是火炭而向天父尋求帶領。但我們家卻因為參加了幾次馬靈在小學舉辦的家長活動,天父竟向我和太太呼召而離開留了十多年的母會而留了在這所教會裡。
其實當時我一直也心系母會證恩,留在馬靈只為回應神給我留在這裡的呼召。一直耐心的等候,不知天父何時用我的恩賜,無論是去關心他人,還是用我科技知識的恩賜為這所教會出力,只要是天父用得著我的話,「主啊,我在這裡,請差遣我。」
我們都是客旅
信主多年,得到蒙恩的實在不少,父母和家姐一家也先後信主受洗同事奉天父,到今天我們離開大圍的母會往普天下去,背著傳福音給萬民聽的使命而留在馬鞍山區。
記得在母會當執事時,教會曾有一次為一次崇拜有報稱失竊而於執事會中討論接待外人的對象及態度。教會接待外來的人,按今天周牧師分享,是由一位陌生人(stranger)而希望轉為我們的客旅(guest)。
事實上我們的弟兄姊妹甚至自己都曾當過教會的陌生人,當我們第一次踏入證恩又或馬靈時,是一些親切的笑容的肢體帶我們到聚會的地方坐。在母會聚會時記得有一對情侶踏入我們的教會並後來加入我們的小組一同敬拜。男的後來受洗加入了母會,但太太卻一直沒有轉會但就跟從丈夫留在這裡事奉。看上去我反而覺得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不是嗎?兩個信奉同一個主的教會因二人而結連。
這對夫婦成了我們離開母會後仍然相連系著我們和母會關係的重要弟兄姊妹。弟兄也當了母會的執事,繼續為主作工。
結連
曾有一次異象在自己的腦海中出現過,會否有一天證恩和馬靈會有機會因為一些事工而連結呢?
說到今天的領受,由三位講員分享了三堂道並認識了今日轉型中的教會事工所行的方向。Mega-church已不復再了。相反的,是教會也像現今企業公司一樣尋求轉型(transformation),更變成一種更親民,更溶入社會的一些小型團體。她們可能以一所髮型屋、咖啡室甚至共享地區的形式轉型,為的是拉近和社區的距離。
休谷,前身是耀安教會。她的位置和很多其他教會一樣在同一座廣場大樓之內。若和其他教會一樣一同服務社區的話,套月周牧師所講,若有一天沒了她們的教會,社區會記得嗎?
借市場學中的一個概念differentiation,耀安教會必須要有特於其他教會,更走前向社區才能結連社區。這才有耀安教會轉型為今天休谷的共享空間。
演變
經歷社運和疫情後,留下來的教會出現老化的情況,年青人不願回來,後生的家庭選擇了移民。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年長甚至有病的長者。他們需要有擔當的弟兄姊妹來關心他們。
有關愛恩賜的弟兄姊妹甚至牧者要應付龐大的需求絕不容易,能維持教會正常崇拜已不易,更何況要維持各樣事工,要回復到昔日高峰時的境象?
於是,崇拜的模式可能變了。直播、Zoom 等不用面對面的進行。崇拜也有錄影讓錯過了的肢體可看回。
慢慢地,有些肢體已覺得實體敬拜變得可有可無。因為有了錄影或視象會議科技後,崇拜實在變得太容易了。
可是,科技不是要把人串聯的嗎?怎麼反而拉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呢?這不是我想看到的景象呢!
周牧師今天重新以主耶穌在安息日和門徒在田裡因餓而吃麥的故事到駁斥法利賽人,以及引用曾在實習時見過一所戶外教會,當中裝有咖啡招待的例子。他分享他的paradigms shifting由一個傳統角度,認為
法利賽人看禮儀的態度,到後來他發覺到,轉為理解熱咖啡是給外來參加崇拜的嘉賓,因戶外凍而給他們用的招待的心態。這從而闡明主所強調「『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太 12:7)」
憐憫,是事奉動力的核心。沒有從愛他人的心,事奉便難產生出火熱。沒有這般火熱,事奉便會欠缺乏持續性。直到身心支持不住而被迫退不為止。
憐憫,也是支持著事奉的弟兄姊妹們能用心付出的力量泉源。
牧師的這翻話的確是一語中的。
回想在母會擔任電腦資訊事工時,因牧師一篇「與時並進」為題的講道,到推到我為母會的「千人異象」而制訂出五年計劃的事工計劃。把教會網頁、會友證的掃瞄碼技術、雲端技術投票、CMS作詩歌庫系統及會議記錄等文件管理系統等,全都是當時和幾位火熱的弟兄一同努力而做出來的東西。
隨著直播技術開始成熟及冒起,電腦事工開展更進深到和其他兩家宣道會堂會一聯做聯播。
把崇拜變成如播放球賽般,讓人人也可看到和參與!
所推動我們的,就是周牧師今天引用的「我喜愛憐憫」的主話帶來的力量。
接待Hospitality
周牧一篇「我寫的講章和他們有甚麼關係?」是帶起接待者又或事奉人員火熱的秘訣。沒有主所講那份憐憫愛人的心,我相信任何事奉最終只會流於法利賽人的模式,只是一場show罷了。
然而,有火熱的心的事奉的確是有力的。有經歷過的弟兄姊妹必定明白當中的道理。
我對周牧分享接待接待,hospitality接待這個觀念的領受很深刻。就是因為出於接待街坊和附近的居民,休谷才會出現由space轉型為place的一個服務人的共享空間。並在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來過休谷的人,不論他或她是檔主、等補習的學生、主婦等都會對之留下深刻印象。
睜眼看
隨著退修會結束後,便是周六崇拜緊接著。
突破機構的梁先生也來過馬靈講道所以已不會對他陌生。
不過他分享的題目,卻像剛在燒起的火爐火上加上油似的。令留下來的肢體有更被提醒進深的反思的感覺。
主和牧師細心的安排的確令人讚賞。
可能由於有部分事奉肢體明天有相關事奉所以到了崇拜時已有不少離開了。不過,所留下來的仍是津津有味地去聽上帝的話語。
離開時聽到有姊妹提到今天靈命經歷得非常飽足的感覺。對,沒有培靈退修,事奉乏力的肢體,便能重新回想當初火熱投入的初心。盼往後在事奉道路上,有著主賜的力量,事奉更有力量。